李阿姨患高血压10多年了,伴有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等,长期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入冬后他经常感到头晕乏力,行走、站立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时消失。一量血压为155 /103毫米汞柱,她赶紧找服用降压药。半小时后,他的血压降至正常。但随后感到右侧肢体无力,头晕加重,心慌、乏力、出汗,且不能说话,家人急叫120,到医院被诊断为“缺血性中风”。
李阿不解,他只是把血压降到了“正常”,甚至偏低,怎么会中风呢?医生解释说,这是老人过度降压,导致了缺血性脑中风。
老人常伴有颈动脉高度狭窄或动脉硬化,平时大脑就供血不足。而患有高血压的老人,一方面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易致脑出血;另一方面血管内壁沉积着类脂质和胆固醇,长此以往导致血管内壁粥样硬化和斑块。
此时如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导致血压骤降,血液只能供应到脑动脉的主干和分支,两支动脉之间的脑组织边沿区域就会出现“缺血灶”;加上低血压时脑部血液过缓,血粘度增加,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缺血性中风、偏瘫等。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