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是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而引起的运动不协调和平衡障碍。协调是指平稳、准确和控制良好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平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的能力。因共济运动是在大脑皮质小脑、前庭、深感觉系统等参与下完成,按病变部位的不同,共济失调型脑瘫可分为以下四种。
共济失调型脑瘫的类型大脑与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之间有额桥束和颞枕桥束相联系,出现大脑性共济失调,常会表现为体位性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对侧患肢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可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及大小便障碍;以及过性平衡障碍等,但较少伴发眼球震颤。【大脑性共济失调脑瘫对智力有影响吗?点击与专家交流】
小脑是皮质下一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与脊髓、前庭、大脑皮质等有密切的联系,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常表现为姿势和步态的改变,如站立不稳、两足远离叉开等;协调运动障碍,如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不平稳;言语障碍,如使说话缓慢,含糊不清;眼运动障碍,如双眼来回摆动;肌张力减低,如姿势或体位维持障碍等。
感觉障碍使病人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及运动方向,并丧失重要的反射冲动,可产生感觉性共济失调。表现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常目视地面,在黑暗处步行更加不稳。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闭眼时明显,视觉辅助可使症状减轻;闭眼时身体立即向前后左右各方向摇晃,幅度较大。【感觉性共济失调脑瘫能治好吗?点击与专家交流】
前庭损害时因失去身体空间定向功能可产生前庭性共济失调,主要以平衡障碍为主,特点是站立或步行时躯体易向病侧倾斜,摇晃不稳,沿直线行走时更为明显,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多正常。其特点是:眩晕、呕吐、眼球震颤明显,可出现双上肢自发性指误。病变越接近内耳迷路,共济失调症状越明显。
共济失调型脑瘫的治疗与康复改善坐位姿势的稳定
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地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
改善站和走时姿势的稳定
患者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的运动。此外,他还必须学习在关节活动范围很小时的精细控制,如控制骨盆的每侧距中线5cm的活动等。
虽说共济失调型脑瘫属于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但是临床试验证明,小儿脑瘫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只要家长注意给予孩子正确的康复训练就的话,孩子的病情就可以很好的被控制,还有些康复较好的孩子可以恢复社会功能,所以,家长千万不能放弃治疗的希望。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