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本报讯(记者李敏)“宝宝现在6个月,5个月大时诊断为中枢神经协调障碍,下肢肌张力稍高(一级),硬性伸展,尖足明显。肩胛内收,孩子一紧张时就屈肘屈腕。手握拳,拇指...
本报讯(记者李敏)“宝宝现在6个月,5个月大时诊断为中枢神经协调障碍,下肢肌张力稍高(一级),硬性伸展,尖足明显。肩胛内收,孩子一紧张时就屈肘屈腕。手握拳,拇指内收。孩子的大运动发育还不错,三个月抬头稳,四个月会翻身,现在可以手支撑坐一会儿,但是不会侧睡,还不会从俯卧翻回仰卧。”网友的真情流露,北京海华脑瘫医院专家深受触动,她向社会呼吁,加强社区婴幼儿保健工作,尽早筛查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
专家介绍说, 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是对脑瘫早期诊断,一般是指对出生后0-6个月或0-9个月间脑瘫的诊断,其中0-3个月间的诊断称为中枢性协调障碍。是指由于各种病因致中枢神经损伤后,使中枢神经协调作用障碍而出现姿势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的病症。中枢性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如不及时治疗,易发展成为脑性瘫痪,如在出生后及早诊断及正确的早期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上恢复脑功能减少患儿的伤残,提高治愈。
1.诊断 病史上要确定脑瘫的病因是在生后1个月之前存在的;要确定整个病程经过呈非进行性。临床表现方面,根据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及神经反射特点,确定是否为中枢性瘫痪;致病因素发生在新生儿时期之前;婴儿时期出现的中枢性瘫痪;除外进行性疾病(如遗传代谢病、肿瘤等)所致的中枢性瘫痪;除外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CT、MRI及脑电图检查对脑瘫的诊断仅起辅助作用。
2 治疗 婴幼儿运动系统处于发展阶段,脑功能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早期发现运动异常,早期加以积极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运动障碍的矫正需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功能训练的配合;另外对有其他脑功能异常,需同时予以干预和治疗,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功能障碍情况制定训练内容和方法。常用躯体训练的有Vojta法和Bobath法等。以粗大运动及下肢功能训练为主,目的在于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抬头-坐-跪-站-走训练,每天1次,每次30 min,20 d为1个疗程,根据年龄调整训练方法,可长期进行。
3.讨论 中枢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致病因素较多,有的患儿可能是多种因素所造成。一般病因分为三类:出生前因素:主要由于先天性感染、缺氧、中毒、接触放射线、孕妇营养不良、妊高征及遗传因素等引起的脑发育不良或脑发育畸形;出生时因素:主要为早产、过期产、多胎、低出生体重、窒息、产伤、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期各种感染、外伤、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等。但存在这些致病因素的患儿并非全部发生脑瘫,所以只将这些因素视为可能发生脑瘫的危险因素。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多胎、脑发育不良、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产伤、胆红素脑病等被视为可能发生脑瘫的主要危险因素。
6个月婴儿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怎么办?中枢性协调功能障碍作为脑瘫早期的诊断,在临床上有着重要意义,对婴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是减少婴儿残障,防治脑性瘫痪、智力低下和癫痫、行为异常的关键,因此脑瘫早期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正确评价婴幼儿神经发育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脑瘫早期诊断,而且还可为儿童保健及优生优育提供神经学的方法及依据。对婴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是减少婴儿残障,防治脑性瘫痪、智力低下和癫痫、行为异常的关键,提高临床医生对脑损伤的早期症状及体征的诊断水平,为减少残障,要加强高危儿保健的宣传教育,强调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对脑损伤应采取早期干预和长期治疗,提高认识,树立治疗信心,配合康复治疗。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