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脑梗塞

首页 > 神经科 > 脑梗塞 > 护理 > 正文

预防腔隙性脑梗死有方法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7日

预防腔隙性脑梗死有方法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了闭塞而引起的一种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此病多由于持续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黏滞血症等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阻塞所致。梗死部位多发生于脑深部核团(壳核约占37%、丘脑约占14%、尾状核约占10%)、脑桥(约占16%)和内囊后肢(约占10%);脑深部白质、内囊前肢和小脑则较少发生梗死。一般腔隙性脑梗死病变部位的直径多在10毫米以下,少数病变直径可达10~20毫米。

在临床上,不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往往都是因为出现了头痛、头晕、短暂性手臂发麻、口齿不利或失语等症状,而去医院检查后才被确诊的:还有一些人则是在体检或因患其他疾病做脑ct或mri(磁共振成像)检查时才发现自己患有该病的。虽然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都较轻,而且多为一过性的,也不容易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但它却向患者发出了一个严重信号——你已经患有脑血管疾病了,若不尽早防治,将会给你的生命带来威胁。

目前,随着ct和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被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例逐渐增多。一般来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多为患有高血压的中年人,以男性患者居多,而且大多在白天活动时急性发病,该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突然出现头痛、头晕、视力障碍,轻微的偏瘫、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突然口齿不清、舌体麻或活动受限、吞咽时反呛,记忆力减退、情感障碍等。

虽然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与下列因素有关:

1.持续性高血压:血压升高可使小动脉发生硬化、微梗死或形成微小动脉瘤,致使深穿支的血管壁普遍增厚、闭塞。因此可以说,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最危险因素。

2.糖尿病:糖尿病已被公认为是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除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外,还可使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失调,导致微血管狭窄及闭塞,从而形成腔隙性脑梗死。此外,糖尿病还能使血管内皮受损,造成血小板在损伤部位聚集,并形成血小板凝集及白色血栓,这也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

3.心脏疾病:临床研究显示,约有75%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伴有心脏病,特别是伴有心房纤颤的心脏病患者,其脑梗死的发生率比患有其他心脏病的患者高3~4倍。据文献报道,冠心病患者多伴有颈动脉硬化,而颈动脉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冠心病的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4.吸烟:吸烟能引起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升高,损伤血管内壁,诱发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易形成血栓而阻塞脑血管。吸烟的量和吸烟的时间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危险呈正相关。有报告称,吸烟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比不吸烟者高两倍。

那么,如何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呢?

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脑血管的深穿支。若一个人发生过一次腔隙性脑梗死,就说明此人的脑血管硬化程度已很严重,并预示其在不久的将来还有旧病复发的可能,而且一旦复发其病情将一次比一次严重。由于坏死的脑细胞是不可能再复活的,所以,人们应重视并做好腔隙性脑梗死的预防工作:

1.要改善饮食结构,少食肥甘厚味及高盐、高糖饮食,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要戒烟限酒。

2.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或高黏滞血症等疾病的人要积极地进行治疗,以防止发生动脉硬化。

3.具备发生腔隙性脑梗死高危因素的人要长期坚持服用尼莫地平、培他定、西比灵等扩张脑血管的药物,以及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4.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坚持规律、适度的运动。

  • 南振国

    南振国

    主任医师擅长: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
  • 陈爱琴

    陈爱琴

    主任医师擅长: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痴呆,睡眠障碍
  • 王希林

    王希林

    主任医师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情感障碍,心
  • 张春英

    张春英

    主任医师擅长: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神经症、失眠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