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疾病是一种多种类型的综合疾病。脑瘫疾病的治疗与诊断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出现了误诊,那么,不但不利于治疗,还会加重患儿的病情。而脑瘫疾病的诊断还是有自己的原则的。那么,下面介绍脑瘫疾病的基本诊断原则。
主要介绍脑瘫疾病的三大基本诊断原则:脑瘫在早期由于症状表现不明显,不仔细观察常不能发现异常症状,诊断相对比较困难。1岁以后的脑瘫儿症状逐渐出现,并明显典型化,表现出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肌张力等脑瘫特有症状。这时,脑瘫诊断比较容易。脑瘫诊断应该遵守三大基本原则,即存在高危因素、神经发育异常、有脑损伤的症状。同时还要注意符合脑瘫的四要素,即中枢性、发育性、非进行性及永久性。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诊断脑瘫前,应先寻找病因,按照家族史、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的顺序仔细查找高危因素,当找不到高危因素时,诊断应慎重。诊断脑瘫需要有神经发育异常的症状,表现为发育落后和解离。发育落后是指发育的年龄明显落后于同龄儿,发育的解离是指在发育方面各个部分的发育阶段存在很大的差距,脑瘫儿常有运动发育和精神发育之间的解离,患儿常会出现智力发育正常,而运动发育落后。脑损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较同龄正常儿明显落后,且出现异常姿势、异常反射、肌张力异常。脑瘫是生长发育中出现的中枢性、非进行性脑损伤,脑损伤后的运动障碍是非一过性的,否则不应当诊断为脑瘫。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